行程內容
高鐵台中站→經國道6號-台14線→親愛村松林部落-黑米的家(午餐)→萬豐部落(曲冰遺址、曲冰鐵管吊橋、部落巡禮)→奧萬大森林遊樂區-餐廳(晚餐)-小木屋(住宿)-夜間生態導覽
人類學的寶藏‧埔里盆地
從清嘉慶年間大量的漢人進入水沙連和埔裏社掠奪原住民土地, 1814年發生「郭百年事件」,1902年發生原住民抵抗日本人的「人止關之役」,穿過台灣心臟的烏溪,上支流眉溪有眉原部落和清流部落,匯流後平原則是閩客平埔族的紛爭之地,烏溪在歷史上一直扮演著原漢日人之間的水長城。日人統領台灣初期,驚嘆埔里盆地是研究台灣人類學的寶藏,聚寶盆內充斥著歷史的血淚糾葛,也是原住民為抵抗入侵者,犧牲無數生命和尊嚴的複雜人類史。
沿著烏溪進入埔里盆地,九九峰在921後從一夜間的童山濯濯漸漸披上新生的青綠,台十四線兩側林立的便利商店,提供過客盥洗休息的寬敞空間,主動提供遊覽車運匠提神的咖啡,提醒:一定要補足了精神再上路;再過去頗有蜀道難如上青天的味道,沿眉溪和北港溪,進入人止關,路面縮窄,崖壁聳天,地勢險峻,是戰略上易守難攻的絕佳地形。
從台十四轉進投83線,短短二十餘公里,有親愛、萬豐、法治三村五部落,泰雅、賽德克和布農族依序比村而居,不為敦親睦鄰,而是時代巨輪下輾轉形成的棋局。從1910-1915五年理番政策,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,1930年「霧社事件」,日人將托魯閣群(後分別正名泰雅、賽德克、太魯閣族)徹底瓦解,將高山原住民集團移住到容易控制的淺山,從此獵人的弓箭換成了農具,也逐漸失去歲俗祭儀和被稀釋的傳統文化。
松林部落‧賽德克‧香糯米
松林,族人稱玻蘭(pulan),早期稱「伊娜谷」,因優美的松樹林相,光復後改名松林。根據耆老轉述,松林部落經過四次遷徙,百年來,經歷外來者有心的錯置,被日人擺放在衝突爭戰不斷的泰雅(親愛)和布農(萬豐)之間,作為沙包式緩衝的中介角色,也因疾病的肆虐、交通改善及耕地不足,終於在1950年下遷到現址,從部落彩繪牆,透過解說員的敘說,精采的故事令人期待。松林地勢較低(900公尺),地處背陽,水源充足,終年晨間皆有霧氣飄散,族人將故鄉攜帶的原生種水稻種子栽植在肥沃的濁水溪畔,種出又香又Q的「伊娜谷香糯米」,我們將請部落黑米的家為大家端出具有特色風味的午餐。
萬豐部落‧曲冰‧布農
仁愛鄉萬豐村位於濁水溪畔,舊名曲冰部落,布農族語稱為simaun(喜瑪恩)。萬豐部落正好位於台灣的地理中心,也是布農族分布最北的部落,和北邊的泰雅族(霧社、親愛部落)及賽德克族(松林部落)為鄰。目前部落以務農居多,也開始發展部落旅遊。歡迎來到萬豐部落,看族人如何用疊石與馬賽克創作故事牆,聆聽導覽員一一解說祖先的生活故事。
曲冰遺址
曲冰遺址為1981年由古考學者陳仲玉無意發現的史前遺址,發現雖晚,但在考古學上深具意義。遺址有二個文化層,自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金屬時代,二個時期距今約3,000~2,300年與1,300~1,000年,在海拔約1,000公尺,是高山地區僅見的大型聚落遺址,從遺跡遺物考證數千年來的史前文化,包含至少48處房屋基址及171座石板棺墓葬,遺址中發現有來自花蓮的玉器,證實曲冰在史前已扮演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。因曲冰遺址在考古的重要貢獻,2019年由縣定遺址升格為國家考古遺址,目前暫以回填保存方式,只能從解說牌和導覽員聽取遺址的陳跡,部落也積極爭取原址建蓋文物館,讓文物得以在適當管理下免於永藏地下。
萬豐鐵管吊橋‧眺望曲冰峽谷
從萬豐部落的連外道路投83線上,第一大河濁水溪見泥不見石,像一條大隻土虱,沒有方向感地隨意流動,碰到不夠硬實的山頭,溪水見縫穿岩切割,形成壯麗的「曲冰峽谷」,穿過峽谷可以看到紅色的萬豐鐵管吊橋,鐵管橋由鐵管及橋面共構,是部落的重要灌溉用水道。在解說員引導下走上吊橋,橋上又可見不同景緻的曲冰峽谷,俯瞰橋下,有氣無力的溪流在陽光投射下.山澗水影變化萬千,閃爍耀眼的溪床,鋪滿有如天神灑下的華麗冰鑽,為旅人帶來無限浪漫與遐思。